一、报告观点
1.AI专家拒绝AI进步
美国人工智能行业三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埃里克·施密特(前谷歌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王(Scale AI首席执行官)和丹·亨德里克斯(人工智能安全中心主任)发表了一份题为《超级智能战略》的政策文件,认为美国不应该采取“曼哈顿计划”式的方法(集中全力,类似于美国在40年代开发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来发展人工智能(AGI),并引入了一个新概念——“相互保证人工智能故障”——这是一种防御策略,即美国阻止其他国家创建人工智能,并主动禁用有威胁的人工智能
2.Figure 创始人:人形机器人的成功关键是垂直整合
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 的创始人和CEO Brett Adcock在访谈中表示,Figure AI 已经拿到了第二个客户的订单,未来4年将为这两家客户交付数万台人形机器人。去年上半年,Figure的B轮融资募集了6.75亿美元,估值26亿美元,投资者包括微软、英伟达和OpenAI等机构。Adcock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成功关键,是打造从AI(软件)到硬件一体化的公司,原因:一是大语言模型实际上缺乏物理空间内的机器人数据,进而无法真正意义上指导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二是机器人AI的训练需要依赖优秀的硬件和在真实物理场景中产生的数据。
二、芯片领域
3.特朗普呼吁废除3800亿芯片补贴
当地时间3月4日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应该废除5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0亿元)的《芯片法案》补贴计划,并利用该法案的资金来减少债务。该项目计划拨出390亿美元的补助金(加上贷款和25%的税收减免)来振兴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以及110亿美元用于芯片研发,还刺激了台积电和英特尔等公司超过4000亿美元在美国的投资。
4.杭州镓仁发布首颗8英寸氧化镓单晶
3月5日,杭州镓仁半导体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首颗第四代半导体氮化镓8英寸单晶,采用完全自主创新的铸造法实现8英寸氧化镓单晶生长,并可加工出相应尺寸的晶圆衬底。这标志镓仁半导体成为国际上首家掌握8英寸氧化镓单晶生长技术的企业。8英寸氧化镓能与现有硅基芯片厂的8英寸产线兼容,这将显著加快其产业化应用的步伐。氧化镓在功率电子器件领域,可用于数据中心节能;在轨道交通、光伏逆变器、大功率通信等高压、大电流场景中,能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和效率。
三、人工智能
5.中国初创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通用AI 代理Manus
中国Monica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通用AI 代理Manus。在GAIA基准测试中,Manus在所有三个难度级别都实现了对OpenAl Deep Research的超越。Manus相比其他AI的主要优势和特点包括:自主执行能力:Manus能够在云端独立完成任务,无需人工干预,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务成果;多智能体系统:由多种模型支持,具备强大的工具调用能力,可灵活编写代码、智能浏览网页和操作各类应用;持续学习与记忆:Manus具备记忆功能,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优化任务执行策略;广泛的应用场景:涵盖研究、生活、数据分析、教育、生产力工具和创意娱乐等6大类别,总计51个具体用例;高效的人机协作:开创了人机协作的新范式,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Manus即可快速响应并执行任务。
6.全球首个触觉仿真工具及多模态高精度触觉传感器发布
多模态触觉感知公司千觉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触觉感知解决方案落地应用于具身智能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千觉首创推出的全球首个触觉仿真工具Xense_Sim以及多模态高精度触觉传感器G1-WS,助力智元机器人完备数据采集模态,为人形机器人在精密装配、工业智造及智能服务等复杂场景中落地应用构建数据基础。根据研究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对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的需求规模将达152.5万平方米,市场规模将达274亿元
7.Meta推出实验性AR眼镜Aria Gen 2
Meta在VR/AR领域持续探索,发布了如Meta Quest、Ray-Ban Meta等产品。近期,Meta推出实验性智能眼镜Aria Gen 2,相比一代,其传感器系统升级,增加多种传感器,能获取更丰富数据;采用自研芯片进行端侧处理,响应速度更快;交互方式增多,续航能力提升,应用场景也进一步拓展。Aria Gen 2不会面向消费者销售,旨在从人的视角加速AR和AI发展,推动软硬件技术进步,相关技术未来可能整合到消费级AR眼镜中。2025年也有望成为AI眼镜元年。
8.谷歌AMIE系统升级疾病全周期管理
2024年1月,谷歌发布的AMIE最初被设计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LLM)驱动的AI系统,专注于诊断对话。在最新的研究中,谷歌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扩展AMIE的能力,使其不仅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还能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和长期疾病管理策略。临床试验显示,其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建议与内分泌专家的一致性达92%,且能自动生成随访计划
四、前沿科技
9.哥伦比亚大学突破机器人本体感知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策略,使机器人能够通过观察自身运动来理解自己的结构和运动方式。这项技术利用普通2D摄像头拍摄的视频,让机器人建立运动学自我意识,从而完善动作并预测空间运动,甚至在无需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从损坏中恢复,为自主机器人技术开辟了新的路径。研究团队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和普通摄像头,成功让机器人创建出三维运动学模型。这种方法类似于人类照镜子,通过视觉感知自身,理解和适应自身的运动方式。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机器人可以在家庭、工厂和灾区等环境中更加独立、适应性强且高效。
10.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实现新型纳米颗粒超晶格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发表“基于曲率介导的排空力构建纳米颗粒笼目超晶格”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了笼目晶格(Kagome lattice)等一系列新型超晶格材料的可控构建,为纳米颗粒自组装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有望在催化、能源、功能器件等领域带来创新性应用。过去,超晶格领域的前沿研究主要由欧美研究团队主导,且大多集中于球形或凸多面体纳米颗粒的研究。复旦大学团队另辟蹊径,提出利用非凸(nonconvex)纳米颗粒为构建基元,并通过调控颗粒的局部曲率,创造出类原子价键特性的颗粒间定向相互作用。
11.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26.7%
中国科学院团队通过表界面缺陷钝化技术,将钙钛矿电池的认证效率提升至26.7%,逼近硅基电池理论极限。该技术通过三维/二维异质结设计,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研究发现,使用M-NMAI的异丙醇溶液对3D钙钛矿薄膜进行处理后,仅在表面形成热稳定的1D相。1D具有比2D更稳定的结构,M-NMA+分子间具有更有利的π–π相互作用、与无机PbI6八面体更强的氢键连接以及更加牢固的链状PbI6八面体无机骨架。由此产生的1D/3D异质结构,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25.51%的1D钙钛矿钝化效率,提高了未封装器件在85°C下的热稳定性。
12.DARPA试图在太空开发大规模生物机械结构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在研究创建“大型生物机械空间结构”(large bio-mechanical space structures),并就该计划征询公众意见。该计划旨在利用生物制造和自组装方式,结合生物工程的可调控特性与生物系统的机械设计原理,探索在微重力环境下构建大规模生物结构的可行性。该计划可用于太空电梯缆绳、轨道碎片清理、米级干涉仪、商业空间站的自组装新型翼板、按需生产修补材料等。